《兰亭集序》,又题为《临河序》、《禊帖》、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等。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)三月三日,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,赋诗饮酒。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,并作序一篇,记述流觞曲水一事,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。这篇序文就是《兰亭集序》。此序受石崇《金谷诗序》影响很大,其成就
《兰亭集序》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心情,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长,生死无常的情绪。文章写得清新朴素,首一段,王羲之写出了宴集的时间、地点和缘由,主要写兰亭集会上的欢乐之景。他看到的是山恋滴翠、千岩竞秀、清泉荡漾,万壑争流,草木葱茏,若云蒸霞蔚。崇山峻岭,茂密的林木,修长的...
这种牢记需两种方式实现,其一为心记,其二为笔记,但不论二者为何,皆需先深思熟虑,了了分明。而《兰亭序》的文字内容繁杂,即兴成篇,其文也不能,其书也何为?曹子建有《七步诗》,区区六句三十六字,已为历史惊叹不已。《兰亭集序》又名《兰亭宴集序》、《兰亭序》、《临河序》、《禊序》...
意大利女航天员引用《兰亭集序》古文,《兰亭集序》是王羲之所创下的天下第一行书,而且这篇诗集的内容也值得大家去推敲。古代的文人墨客特别喜欢聚在一起赏美景写诗集,王羲之等一行人在公元353年的4月份汇聚到了一起,他们在此次的聚会中创作出了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。随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全部都组合到...
有幸在六朝博物馆读到了《兰亭集序》,细想起来,我已许久未读这一篇了。读到全文最后一句“ 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 ”时,突然就笑了起来,王羲之写的没错,后之览者,果然有感于斯文了。王羲之当年看到山山水水花花草草,或者亭台楼榭,想必也会追思古人。 历史,总会有一些厚重感。几个月...
2、《兰亭序》问世 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,王羲之和谢安、支遁、孙绰、许询等名士相聚在会稽兰亭,曲水流觞,饮酒赋诗,极尽欢乐雅兴。古时称这种聚会为修禊,是古人春天在水边嬉游,以祈求平安、祛除不祥的习俗。在这次欢宴之后,王羲之乘兴为朋友们欢聚时吟诵的诗歌集作序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兰亭序》。 《兰亭序》行文简洁...
意思是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,心气和平,广泛采纳群众意见,哪怕他们只有一点是正确的也要看到。是明朝杨继盛从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中提炼出来的对联,可以从《楹联丛话》卷11中查到。其意义为:为人处事要谦虚,待人要和气,要观察、思考旁边人的做法、言论。
序 又名“序言”“前言”“引言”,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。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,叫做“赠序”,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、推重或勉励之辞,如宋濂的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。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,叫“诗序”,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...
一、译文:王右军还不到十岁时,大将军(王敦)很喜欢他,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。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,右军还没起来。不久钱凤来了,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事,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,便说起密谋叛乱的细节。王右军醒后,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,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,就用手指头抠...
两晋时期骈散兼俱。李密《陈情表》情深意切,陈寿《三国志》简明严整。陆机、潘岳文尚骈俪,辞采飞扬。葛洪《抱朴子》立论宏大。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发清幽玄妙之想,稚趣高情令人神往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以轻笔淡墨,亦真亦幻地描绘一方“乐土”。南北朝散文的特点是:南朝骈体文广泛流行,并辐射到各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