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源期刊网 http://www.qikan.com.cn
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对大学创新教育的影响
作者:郭文萍
来源:《文存阅刊》2017年第15期
摘要: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,作为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方面,对大学创新教育既有积极影响,也有消极影响。如何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,又该如何从社会发展中发现机遇,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两个问题。本文从历史文化中寻求大学创新教育的精神支撑,从社会发展中分析创新教育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。 关键词:历史文化;社会发展;创新教育
加强创新教育,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,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。对于大学的创新教育工作,有两个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,一是历史文化,二是社会发展。前者决定了大学创新教育工作应该从哪里得到传承以及传承些什么;后者则决定了国家和社会需要哪样的人才,即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的培养点。 (一)历史文化对大学创新教育具有怎样的影响
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:“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,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。”作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载体,历史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。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,这种影响体现在正负两个方面。因此,历史文化对大学的创新教育而言也是有着正面和负面的作用。
那么,何为创新呢?创新便是“抛开旧的,创造新的,可以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,做出新的发现、提出新的见解、开拓新的领域、解决新的问题、创造新的事物,或者能够对前人、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” 【1】。
以发展的眼光来看,历史文化中积极、先进的部分对大学创新教育有着正面、积极的影响;而消极、落后的部分,则必然起着负面、消极的作用。 这些正面、积极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第一,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及结果,如文学艺术、科技知识、道德准则、哲学思想等,对于我们的创新教育给予了充足的知识养分。就现代教育而言,历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内容,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基础。
第二,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连续性,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为不断得到自觉的传播,并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心理。尤其是“以德养才”,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为教育目标的理念,对于大学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尤为明显。
龙源期刊网 http://www.qikan.com.cn
第三,我国的历史文化呈现出的是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,形成的是多元文化的整合局面。这非常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宽厚、扎实的文化基础。任何一种创新思想,其基础都在于兼容并包、博采众长。
虽然历史文化对大学创新教育起着如此重要的正面影响,但也不要忽视其对大学创新教育起到的消极影响。
第一,对权威的盲目崇拜,削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。历史文化中以“圣人之言”为形式准则,而对“圣人之言”提出质疑则被视为“大逆不道”之举。这种观念便对大学的创新教育起着消极作用,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。
第二,传统文化中重视“中庸之道”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。竞争,是为了展示人的才能,争取适合自己的机会,这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,恰好是自信自立意识的表达。
第三,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,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弊端,体现在大学创新教育方面的阻力便是,学生只会死啃书本,而缺少实际操作能力,或者对现实问题缺少分析能力。长此以往,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? (二)社会发展对大学创新教育具有怎样的影响
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断走向民主化、法制化,科技发展综合化,教育体系不断齐全化。
社会发展对大学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是:
1. 为大学创新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对技术创新、知识创新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不断增强。
2. 大学创新教育需要以物质技术为硬性条件,而当今社会的发展,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,正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。
3. 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氛围,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吸收各种文化精髓,而多元文化导致的文化冲突,“将会导致不同性质的文化在传播和彼此接触过程中产生碰撞和交融”【2】,这种碰撞和交流,本身就会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。
社会发展对大学创新教育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消极影响。
1.就目前来说,强调标准化教学的应试教育,不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思维,也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价值标准的单一化,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。
龙源期刊网 http://www.qikan.com.cn
2.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,教师与学生都缺少持久创新的动力,并且很容易诱使高校出现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。
(三)为了加强创新教育工作,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做?
首先,高校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。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便是文化软实力,要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,确定大学的文化建设目标、布局以及步骤,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。 其次,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教育制度。只有好的制度,才能有效推动工作的展开。 再次,在教学当中培养创新人才,改变那种注重理论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,应当在教育方式中加入自主性和探究性,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。 结论:
大学创新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既要根据实际情况,吸纳、采用合理的方法,以便于创新工作的展开,同时也要看到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。 参考文献:
【1】朱继洲.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[J].大学教育科学,2004(2):70
【2】张思锋.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影响[J].西安交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5(2):80-86 作者简介:
郭文萍,女,1966年10月,深圳职业技术学院,讲师,研究方向:大学生思想品德、中外历史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