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“古诗词鉴赏 | 浣溪沙·身向云山那畔行”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,希望对您有帮助:
解决方案1:
《浣溪沙·身向云山那畔行》鉴赏
一、词牌与背景
《浣溪沙》作为词牌名,源自唐代教坊曲,又名《浣沙溪》、《小庭花》等,双调四十二字,五平韵,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式,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意境。此词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,创作于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八月,纳兰受命出使觇梭龙打虎山途中,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。
二、词文解析
上片:“身向云山那畔行,北风吹断马嘶声,深秋远塞若为情!”
起句:“身向云山那畔行”,直接点明行程的目的地,云山那畔,遥远而神秘,暗示了此行的艰辛与未知。
承句:“北风吹断马嘶声”,北风呼啸,强劲而凛冽,以至于连骏马的嘶鸣都被吹断,这里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,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。
结句:“深秋远塞若为情”,深秋时节,远塞之地,作者的情感难以平复,既有对家乡的思念,也有对未知前程的忧虑。
下片:“一抹晚烟荒戍垒,半竿斜日旧关城。古今幽恨几时平!”
写景:“一抹晚烟荒戍垒,半竿斜日旧关城”,这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,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。晚烟袅袅升起,营垒荒凉萧瑟;落日半斜,关城依旧,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荒凉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意境。
抒情:“古今幽恨几时平”,这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,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发。古今的幽恨,既包括对历史的感慨,也包括对现实的无奈,更有对未来的迷茫。这种幽恨,何时能够平息?作者没有给出答案,只是将这种深沉的情感留给读者去体会。
三、艺术特色
情景交融:全词以写景为主,但景中含情,情由景生。作者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,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,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,又有情感深度。
语言精炼:纳兰性德作为清代著名的词人,其语言风格以精炼著称。此词中,作者用简洁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,同时又不失情感的细腻与深沉。
意境深远:全词通过边塞风光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。这种意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无奈,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、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。
情感真挚: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,但人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揣摩出作者的感受。这种真挚的情感,使得整首词具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。
四、总结
《浣溪沙·身向云山那畔行》是纳兰性德的一首边塞词,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,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。全词情景交融,语言精炼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与现实的无奈,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、宇宙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。这首词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词,也是纳兰性德词作中的佳作之一。
Copyright © 2019- axer.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-12
违法及侵权请联系:TEL:199 18 7713 E-MAIL:2724546146@qq.com
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